同事從巴厘島旅游回來,談到感受,最難忘的就是語言不通,尤其是菜名的翻譯,造成了很多笑話和誤會。尤其是在印度尼西亞、馬來西亞等英語發(fā)音舌頭卷得太厲害的某些地方,更是讓人崩潰。
菜名的翻譯一直是翻譯界的難題,就連資深翻譯家都覺得很難譯得準確又傳神達意。曾在一個菜單上看到擔擔面的翻譯,叫“芝麻摻著醬肉和讓它發(fā)芽成豌豆狀的面條(noodles with sesame paste&pea sprouts),確實復雜,但好像沒有譯出擔擔面的特色和風味來。水煎包子翻譯成“輕輕地油煎一下的面包”(lightly fried Chinese bread),啰嗦又不準確。中國的包子根本就不同于面包,也不是用油輕輕地煎。所以,菜名翻譯不能如此直譯,不然經常搞得人們忍俊,甚至成了笑話。對如此復雜的菜名翻譯,建議對中國菜名干脆音譯,不要費勁地意譯,就像人名的翻譯那樣。對外國菜名,目前好像有很多音譯,如比薩、麥當勞等,對于其中的寓意和韻味,那是只能意會不能言傳,還是讓食用者在享受中細細體會吧。其實,生活中有很多事只能意會而無法言傳。對這些我們千萬別去做弄巧成拙的說明和解釋,否則,要么造成誤會,要么成為笑話。假如讓我去翻譯菜名,童子雞就叫“童子切坑”(tongzi chicken),不會攪盡腦汁去說明已經烹熟的雞有無感情經歷啦!